tube44性欧美videos_吃奶摸下的激烈视频_世界一级毛片_小度怎么远程监控家里

中醫中藥百科網【官網】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關于我們|聯系我們|網站地圖

您的位置:首頁 >  飛針

治療上肢麻木配穴針刺 配合熱敷

  • 中醫中藥百科網 zzchaoan.com.cn
  • 發布時間:2021-08-26 16:39:38
  • 來源:中醫中藥百科網

上肢麻木是指一側或兩側上肢麻木、酸脹,多見于中年體力勞動者,女性多于男性,患者常于白天過度勞累或受涼后,于夜間休息時岀現上肢麻木,甚至有時在睡夢中被麻醒。筆者近3年來用針刺加貼代溫灸膏治療上肢麻木62例,療效確切,現總結如下。

臨床資料

62例病人均來自基層勞動者,其中男23例,女39例;年齡最小27歲,最大59歲,平均47歲;病程最短7天,最長5年;單側上肢麻木56例,雙側上肢麻木6例。8例病例經頸椎X線拍片未見異常,54例病例經頸椎X線拍片呈現頸椎退行性改變;排除凝血障礙、孕婦、對針灸及代溫灸膏畏懼和過敏者、外傷尚未愈者、依從性差者。

治療方法

取穴

主穴:肩髃、肩貞、肩前、養老、曲池、合谷、外關。

配穴:手三里、手五里、三間、肩髎。

操作方法

治療時主穴全選,配穴選1~2個,囑患者取坐位,將肘部墊平,穴位常規消毒后,先針肩部肩髃、肩貞、肩前3穴,肩髃穴向外下方直刺2寸,肩貞向外下方直刺1.5寸,肩前穴向外下方直刺1.5寸, 三穴呈雞爪型展開,得氣后行小幅度捻轉,令針感向肩部及肘部放射;再刺養老穴,向上斜刺3寸,得氣后行大幅度捻轉、提插法,令針感向上放射至肩部,療效最佳,最后針刺其余穴位,均直刺1.5寸,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期間行針2~3次。若為雙側者,可兩側交替進行。針刺結束,按揉相應穴位后,每穴貼敷代溫灸膏一貼,穴位貼敷2~4h,貼敷結束后,患者可自行撕下。每日治療1次。7次為1個療程。療程之間間休2~3天。2個療程后評定療效,治療期間配合熱敷,避免過度勞累,注意保暖防寒。

療效觀察

臨床治愈:麻木酸脹感消失,患肢活動靈活自如,功能恢復正常,隨訪1年未復發。

好轉:麻木、酸脹感基本消失,患肢活動較前靈活,隨訪1年未加重。

無效:麻木酸脹感未改變,患肢活動靈活度未改變,功能未恢復。

結果

臨床治愈48例,占 77.4%;好轉14例,占22.6%,總有效率100%。其中1個療程治愈者35例,2個療程治愈者13例。

典型病例

李某某,女,42歲。就診日期:2018年10月21日。訴右上肢麻木、酸脹5年。癥狀時輕時重,持物無力,常于勞累受涼后麻木酸脹加重,有時伴疼痛,甚至在夜間被麻醒,經多方求治無效。今天來院門診就治。經治療1次后,麻木酸脹即減輕,當晚便可安然入睡。繼續治療1個療程后,癥狀完全消失。后鞏固治療1個療程,隨訪1年,未見復發。

體會

上肢麻木屬中醫“痹證”范疇。病因多為素體虛弱,正氣不足,腠理不密,衛外不固,氣血不達四肢所致。肩貞穴和養老穴屬手太陽小腸經,貫肩并通行上肢,主司上肢功能活動;刺激肩髃穴可使上肢經氣貫通,達到溫經通絡、行氣活血祛風之效;肩前穴屬經外奇穴,有通痹散寒之功。合谷、曲池、外關穴可壯筋補虛,配合其余穴位,共奏協同之功,從而消除麻木等癥狀。針刺后使用代溫灸膏“以膏代灸”,借助辛香溫熱的藥物產生灸熱感、溫熱刺激以及藥物成分的作用,通過經絡傳導全身,起到溫通經脈、溫補氣血、扶正祛邪作用,達到治病目的。《黃帝內經》記載:“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針刺加貼代溫灸膏的療法能起到針法和灸法的共同作用,通過腧穴、經絡的調整,能恢復生理的平衡,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更多古今名醫

鄭欽安

鄭壽全,字欽安,生于清道光四年(1824),卒于清光緒三十二年..[詳細]

更多古今名醫

鄭欽安

鄭壽全,字欽安,生于清道光四年(1824),卒于清光緒三十二年..[詳細]

健康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