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茶葉的故鄉,其歷史悠久,可追溯到“神農氏”。飲茶作為一種生活習慣,素來深受大眾喜愛。各個時期不同形式的飲茶習慣,逐步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其中不僅包含了最基礎的飲茶活動,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及其人文精神。中醫學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中醫養生文化對茶文化的發展也有著深遠的影響,讓人們在飲茶活動中不斷探索其健康屬性,從根本上認識和體會到飲茶的價值及意義。正因如此,中醫養生與飲茶相結合的休閑茶館、養生館等如今盛行,使得飲茶在大眾生活中越來越常態化。然而由于茶葉工藝復雜、種類繁多,以及人群體質不盡相同,要遵循養生之道,不僅要找到適合自身的茶葉品種,同時也要順應四季科學飲茶規律。
種類考究:制法不同 功效各異
歷代方書及本草書籍中記載的茶葉名稱多達14種,而目前被國內外學者廣泛認可的分類標準是按照茶葉的制法與品質特征,將茶葉分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紅茶和青茶。不同類別的茶葉,其品質特點具有很大差異,深入了解茶葉的制作過程,明確其分類,有利于更好地把握茶葉的功用,科學合理飲茶。
廣大群眾熟知的綠茶是我國產量最多的一類茶,常見的綠茶有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南京雨花茶等。基本工藝流程分為殺青、揉捻、干燥三個步驟,其中殺青最為關鍵,其保證茶葉鮮綠的顏色。
綠茶沖泡后色彩艷麗、味道醇厚,更是經過揉捻步驟,使得茶香更易釋放,所泡茶水清澈透亮。研究發現,眾多茶類中綠茶最為保健,適宜“三高”等人群飲用。
黃茶的主要代表有君山銀針、蒙頂黃芽、黃山黃芽等,其工藝特點是在綠茶的制法基礎之上多了道悶黃的工序,所謂悶黃即指殺青或揉捻或初烘后的鮮葉趁熱堆積,使得在濕熱作用下逐漸變黃。黃茶沖泡后,茶葉展開呈現金黃色,香氣撲鼻,而泡出的茶水則呈現杏黃色,味道甘甜清爽。由于悶黃工藝產生大量的消化酶,故黃茶具有健脾胃、助消化等功效。
黑茶因產區和工藝上差別有云南普洱茶、湖南黑茶、廣西六堡茶等,其制作工藝較為復雜,經過殺青和揉捻后放置較長時間,使其充分發酵,茶葉呈現油黑色,這個過程稱為渥堆。渥堆至關重要,也是決定黑茶品質最為關鍵的一步。沖泡后的黑茶葉片舒展挺直,呈深褐色,茶水清香濃郁。黑茶為緊壓茶的原料,能夠消食去膩、安神、解酒,同時適合“三高”人群日常飲用。
白茶的主要代表有白毫銀針、白牡丹等,經常選用芽葉上白茸毛多的茶樹品種,其制法不炒不揉,一般經萎凋、干燥兩道工序,前者即發酵形成的過程。經過萎凋的茶葉直接對其干燥成型,故白茶色澤白嫩,基本保持原有葉片形狀,經沖泡后,茶水微微上色,味道較輕,飲后帶有一絲清甜滋味。根據白茶性質,具有清熱降火、祛暑等功效。
紅茶的主要代表有祁紅、滇紅、川紅等品種,其制作工藝最為復雜,主要有萎凋、揉捻、渥紅、干燥四步驟。所謂渥紅,即經過轉變,產生茶黃素、茶紅素等有色物質及具有特殊香味的物質。茶葉沖泡后,色澤烏潤,香氣四溢,味道甜潤鮮醇,葉底呈古銅色。紅茶性味溫,適宜腸胃虛寒或冬季飲用。
青茶也稱“烏龍茶”,屬半發酵茶,其分為閩北烏龍、閩南烏龍、廣東烏龍和臺灣烏龍等4種。其制作工序為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及干燥,其中做青是青茶特有工藝,即處于機械力作用下,破壞部分鮮葉邊緣,促使其內涵物質氧化聚合,產生綠葉紅邊的過程。青茶經沖泡后茶水呈清澈的橙黃色,味道醇香而清新,兼有綠茶和紅茶的優點,乃兩者完美結合。
除了上述六類茶葉品種之外,還有較為特殊的種類,即以綠茶或紅茶或黑茶等品茶為原料,利用茶葉的特性而再加工的一類茶,常見的有茉莉花茶、桂花茶、玫瑰花茶等;緊壓茶,常見如普洱緊壓茶、黑磚、青磚等。
飲茶講究:寒溫宜忌 四季有別
茶葉最早是作為藥物使用的,稱之茶藥。我國第一部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此外,《本草拾遺》中曾記載“諸藥為各病之藥,茶為萬病之藥”,從諸多著作中不難發現古人善用茶藥治百病。從中醫學及養生角度,茶性之寒溫及相關飲茶宜忌是大眾所關注的問題。我國首部官修本草學專著《新修本草》中記載:“茗,味甘、苦,微寒,無毒。”此外,我國首部由陸羽撰寫的茶學專著《茶經》同樣也記載“茶之為用,味至寒。”
由于茶葉的性味苦寒,故善于清熱降火,治療熱證。除此之外,茶葉還具備醒神、解渴、消食、祛痰、清頭目、利小便等效用,不同種類的茶葉在功效上則會有所側重,如《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雨前茶(龍井茶)除了上述茶葉功效之外,還具有利咽、補中益氣等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茶葉味苦性寒,歷代醫家不主張過度飲茶,認為其存在寒胃伐脾、耗損精血、消人脂膏等弊端。
此外,酒與鹽均入腎經,故酒后飲茶,或茶與鹽同飲可能會引茶性之寒入腎經,導致腰部冷痛等癥狀。在茶學界,素有“綠茶性寒,紅茶性溫”的說法,但通過古代文獻的考究發現,“茶性”在古籍中有兩種含義,其一指中醫“寒熱溫涼”的藥性,在這一層面,茶葉屬于味苦性寒;而另一含義則是文學中所表達茶的品性。但通過查閱中醫文獻均未記載“紅茶性溫”這一觀點,所以此說法無關中醫藥性寒熱偏盛,而多為茶品性溫和之意。
喝茶養生除了需要考究茶性寒溫之外,也要順應自然,做到四季有別。我國大部分地區屬于季風氣候,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四季分明。中醫學認為養生保健要順應自然界季節氣候變化,與天地陰陽保持協調平衡,以使人體內外環境和諧統一。《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出四時養生的原則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根據這一原則,在具體養生實踐中,就必須要做到順應四時氣候以調養五臟之氣;在不同季節,所選擇的茶葉品種應根據季節因素而有所偏好。
春季養生必須掌握春令之氣生發的特點,注意保護體內的陽氣,使之不斷充沛,凡有耗傷陽氣及阻礙陽氣的情況皆應避免。在選擇茶葉時可選用花茶,例如茉莉花茶,其性味辛、甘、涼,可助體內冬季寒邪排除,促進陽氣生發。夏季養生,由于暑熱外蒸,汗液大泄,毛孔開發,易受風寒之邪侵襲;同時,濕為陰邪,易傷陽氣,故應防止濕邪侵襲,尤其是損傷脾胃陽氣,此時應喝綠茶為主,有益于清熱降火,尤以喝熱茶為佳。秋季以燥為主氣,燥邪易傷人體津液,因此秋季養生的關鍵是防燥護陰。此時可飲用青茶為主,其既有綠茶的清香,又有紅茶的醇厚,不寒不熱,潤喉生津最為適宜。冬季寒邪侵襲,萬物蟄伏,冬季養生著眼于“藏”,以腎為本,食宜溫補,因而冬季飲茶以紅茶為佳。紅茶溫補陽氣,此外其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糖類,增強御寒能力。
中國飲茶文化歷史悠久,茶葉作為養生保健飲品已然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長期科學飲茶確實能夠養生保健。但值得注意的是,茶葉畢竟不是藥物,不能指望其立竿見影有效果,更不可以作為“三高”人群的藥物替代。與此同時,由于每個人自身體質不同,飲茶有所偏好,不可一概而論。總結歷代飲茶宜忌,可以歸納為:宜少飲茶、宜飲熱茶、宜飲好茶、宜飯后飲茶;忌飲茶過多、忌飲冷茶、忌空腹飲茶、忌酒后飲茶、忌與鹽同飲以及虛弱之人忌茶。
西安附兒中醫醫院“兒童發育行為疾病&生長發育疾病名醫..[詳細]